认为关羽能自作主张发动战争的人,缺乏对历史基本的了解。
许多人都乐于提及关羽享有“假节钺”的职权,但实际上他们完全不明白这三个字的真实意涵。
冒名顶替并非指真假之辨,约束意味着控制,斧钺乃先秦时期的一种仪仗,代表君主的威严,冒名顶替斧钺这三个字连起来的含义是:代表君主执行政务,管理各位将领。
古代的统治者无法亲自处理所有事务,当他们不能亲自行动时,会派遣一些受信任的将领代替自己出征或管理政务,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官员,其权力源自于君主,他们只是暂时行使职权而已。
关羽拥有假节钺这一凭证,凭借它得以作为刘备的代理人对外征战,拥有执行职务的权力,能够管理并约束其他将领,他的权力基础源于刘备的授予,若缺少刘备的批准,他本身就不具备这样的权力。
关羽
对外的军事行动,并非代表君主行使权力,而是自主做出决定,在古代称作逾越,表示超出了自身的职权界限。
古代社会地位分明,刘备身为君主,关羽担当臣属,即便刘备视关羽如手足,授予他权柄,也绝不意味着关羽可以绕过刘备,自行决断。
说得不好听,不经过刘备,关羽自己擅自发动战争,这不叫假节钺,叫谋反。
长平战役结束后,白起提议乘胜追击邯郸,秦昭襄王没有采纳这个意见,选择与赵国进行谈判,赵国表示愿意献出土地换取和平,双方达成和解协议,但后来赵国改变了主意,没有履行割地的承诺,秦昭襄王因此决定出兵攻打赵国,秦昭襄王多次催促白起领兵出征,白起始终拒绝前往,最终秦王下令处死了白起。
只要是真正掌握权力的统治者,即便他的决定并不恰当,也绝不允许下属不遵从他的看法,古代所有关键性的抉择,都由君主亲自拍板,没有任何大臣能够参与决策,就算是管理一方疆土的大将军也不例外。
关羽没有发动战争的权力
另有一个邓艾的情况,钟会和邓艾共同致使蜀汉覆灭之后,邓艾便自行其是,擅自于蜀汉境内任命官员,同时向司马昭递交文书陈述自己的谋略,邓艾主张对蜀汉的统治者和臣子给予优待,接着让蜀汉恢复元气,以便图谋消灭东吴
邓艾说了许多看法,司马昭却只让监军卫瓘转告邓艾一个信息:
此事应上报,不宜马上实行。
邓艾未予理睬,又接连上书言辞激烈,钟会便借邓艾擅自上奏之机,诬陷他图谋不轨,司马昭顺水推舟,派遣监军将其拿下。
司马昭作为曹魏的最高统治者,怎能让邓艾自行其是?这绝无可能,历朝历代皆如此,掌握实权的君主绝不会允许臣子擅自行动,邓艾最终的结局是被处决,执行者是监军卫瓘,卫瓘之所以担任监军,源于他是司马昭的心腹。
回顾关羽,此人确实颇为自负,常常轻视他人,然而对于刘备却极为敬重,始终不敢违背他的指示,也绝不会擅自做决定。
只有刘备才有决策权
刘备在成为汉中王之后,授予关羽前将军的称号,并派遣费诗前往荆州传达这一决定,关羽在得知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后,勃然大怒,直言自己作为男子汉,怎能与老兵并列。
最初他拒绝担任要职,费诗引用了汉高祖刘邦对待萧何、曹参、韩信、陈平的先例,指出黄忠凭借卓越战功才获得荣宠,你应当与汉中王形成紧密一体,倘若不接受任命,将来定会深感懊悔。
关羽听说后大受感动,立即接受任命。
关羽这个人确实如此,他性格中带着一股傲气,但绝不会做出损害刘备利益的行为,对刘备怀有极高的敬意,他怎敢自行决定发动襄樊之战?这完全无从谈起。
从襄樊之战本身来说,这是一场策动汉中之战的战役。
许多人不清楚,汉中战役于219年5月宣告结束,关羽却在同年7月启动了襄樊战役,当时汉中战役已经过去了两个月,他是怎样决策的?
显而易见,这表明对古代的军事冲突认识不足,史籍记载关羽于219年7月进攻襄樊,但并未明确指出这场战斗发生在同年7月。
襄樊之战是为了策应汉中之战
关羽同曹魏的边界大致位于现今湖北荆门附近地区,史籍中明确记述,乐进、文聘与关羽曾在荆门区域有过多次交锋,交战地点均相距不远。
荆州与襄樊之间相距两百多里,关羽又率领了水师,若同时运用水路和陆地行军,至少需要耗费一个月时间,倘若在北伐期间遭遇战事,持续数月乃至一年也属常见情形。
刘备在汉中战役尚未收尾之际,便派遣关羽向北方发起襄樊战役,从曹魏角度审视,襄樊的价值远超汉中,对刘备而言,汉中的地位则高于襄樊,汉中在曹操眼中如同鸡肋般无足轻重,而在刘备看来却如同不可或缺的鸡腿。
汉中是益州的要冲,刘备对汉中是势在必行,动用益州全部力量,持续两年多的战斗,也要攻取汉中。
曹操于219年3月,在夏侯渊遇害之后,率军进入汉中地区,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,便选择撤出该地,虽然曹操离开了汉中,但他本人却始终驻扎在长安,未曾动身。
《三国志 武帝纪》:(二十四年)冬十月,军还洛阳。
史书记载,曹操于219年5月离开汉中,从当年十月起,持续在关中逗留,于长安停留了五个月之久。
汉中之战结束后,曹操还在长安待了5个月
刘备清楚曹操滞留关中的缘由,此事关乎他的谋略,必须深思,曹操未离开关中期间,刘备始终不敢懈怠,他忧虑曹操会再度兵锋指向汉中。
刘备随即派遣关羽向北征战,旨在缓解汉中承受的军事负担,此举乃是佯攻牵制的策略,意图促使曹操撤离,然而关羽进攻至襄樊,曹操并未立刻退兵,直至关羽声名赫赫震慑华夏,曹操方觉中原地区存在潜在威胁,这才放弃关中转而进入中原,以应对关羽继续北上的可能风险,甚至一度考虑过迁都之事。
否则关羽这次北伐完全没有价值,有人讲关羽是见刘备在汉中建立了功勋,自己也想攻占襄樊来成就功业,这种想法实在过于幼稚了。
襄樊乃曹魏军事要地,华夏首屈一指的城池,岂是轻易可破之敌?关羽前后鏖战半年有余,仍未拿下襄阳或樊城,足见此城防御稳固,防守远比进攻要容易得多。
关羽出征襄樊意在策应汉中战事,目的是缓解刘备承受的曹军军事威胁,不料关羽无意间取得了震慑华夏的战果,生擒于禁所率七军共计三万余人,此番胜利使关羽变得有些轻率。
说实话,倘若没有赫赫扬扬的功绩,关某不会殒命,樊城虽然难以攻克,但不会因此粗心导致失去荆州。
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不一小心打成了威震华夏
因为关羽声名赫赫,震慑了整个中原地区,所以很多人产生了误解,以为夺取襄樊城会轻而易举,但后来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。
务必为关羽澄清,他并非独断专行,基本准则关羽是明晰的,他只是略带自负,但这种自负不敢在刘备面前流露,更不敢擅自开启战端,此种行径在古代被视为谋逆也属常情,无人知晓你擅自发动战事的真实意图为何?
比如赵匡胤,编造了一个谣言,接着他假装领兵抵抗敌军,一旦军队行动,他就被披上了黄袍,这就是一场政变,任何私自调动军队的举动都带有可疑性,君主无法知晓你调动军队的真实意图,一旦察觉就为时已晚。
坦诚而言,倘若关羽真的自行其是地挑起战事,刘备绝不会宽恕这种行为,即便关羽不会因此丧命,也必定会彻底失去指挥军队的权力,这是毋庸置疑的,刘备是掌握最高权力的领导者,绝不会允许自己的统治权被他人分薄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开户多少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