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名字不上热搜,但一提到“轰——”,你就知道他在场。中国航发这块“卡脖子”的硬骨头,啃到咯牙的人里,张恩和绝对是那个“开路的人”。
先把瓜摆正:中国航空发动机,曾经就是科技短板里的最硬那块。早年间飞机心脏靠进口,一有事就被卡。1986年,专家拍板建议“上涡扇”,中央点头,这个被命名为WS-10的太行项目就此立项。张恩和,1991年接棒总师,五十出头,正当拼命年纪。奇妙的是——他主导阶段可靠性没彻底过关,振动、寿命这些指标一度拉胯,可他却被很多业内人封为“头号功臣”。绕吗?细品不绕:因为他干的不是一台发动机,而是一整套从零到一的路。
画面感拉满:九十年代的试验现场就是“土法炼钢”加强版——团队两三百人、设备老旧、厂房简陋,核心技术又被西方严防死守。发动机内部气流像脾气古怪的野马,计算没啥现成公式,全靠一遍遍试、堆数据。1998年,首台全尺寸样机终于组起来,关键一步走出,但问题直接爆表——两百多项故障,压气机盘还裂了,高空模拟更是频频报警。2001年6月6日,载着太行的战机首飞成功,里程碑有了,大家长舒一口气:基本可行,路通了。可很快就迎来“打回去重做”的现实版:WS-10A推力132千牛,但振动大、寿命短,只有1500小时。2003年非典那年,四川基地试车又曝隐患,张恩和从沈阳火速南下,六十多岁的人,跨越几千里亲自盯数据、调方案。2005年12月,定型审查过关,太行“名分”算定了,但军用可靠性没达到理想线;后面歼-11B上机,早批次故障率高,空军一度犹豫要不要全面换,振动、高空性能稳定性这些痛点,还得持续打磨。
再扒人物底色:张恩和1939年生在辽宁营口,出身普通。五十年代末考上哈工大学航空动力,1963年分配到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——从最底层项目干起,先是涡扇6(虽失败但一身经验),七十年代升职,八十年代成了副所长。1991年接总师,扛起太行。业内都知道他的工作强度:通宵是常态,摔了头还先问“进度怎么样”;拿到150万奖金,他要求平均分,连一线工人都不落下。2016年10月发烧住院,他还叮嘱“别通知单位,别耽误事”,11月13日因心衰去世,告别在回龙岗公墓。生前荣誉一箩筐,2009年人民大会堂拿国家科技进步奖,一等功,但人低调到骨子里。
“当事人回应”是什么?他没上镜说话,回应都是实打实的进展。太行定型之后,中国航发体系真正立住了:设计、生产、测试一条龙,从“拆别人的”变成“自己带队做”。后续材料、控制、气动优化一代代跟上。刘永泉就是在这条路上接棒的人,早年跟着张恩和干,后来主抓WS-10B,把推力做到144千牛,结构可靠性和振动控制上来了,寿命蹿到4000小时,进歼-20、歼-16没怯场;运-20也用衍生型,太行系列一茬茬开枝散叶。集团化改革之后,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立,集中火力打硬仗;再往前WS-15还在啃更大的骨头,给五代机做“心脏”。
网友反应也两边吵:一边说“你主导阶段可靠性没过线,凭啥头号?”另一边回怼“没有从零到一,哪来的一到十?”理性看——航发是超级系统工程,张恩和干的是地基,他把路铺开,把队伍带出来,把“我们能自己干”这件事变成现实。后面人把楼层一层层往上盖,这是接力不是打脸。
要说娱乐圈类比,懂王们都懂:像第一部国产大制作,特效不完美,但它开了门,后面续作越拍越顺手;或者像一个开山导演把流程和团队建起来,后面的票房爆款靠的是他当年那套“怎么拍”的体系。你不能因为处女作有瑕疵,就否认他奠基人的意义。
收尾一口温热的瓜:现在看南海、东海上,战机巡航更有底气,太行的轰鸣里有张恩和那一代人的心跳。他没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,但他让问题有了被解决的路径。风继续吹,路还很长。给逝者留点体面,也给后来人留点压力——等WS-15那一声更大的“轰——”传来,我们再一起吃瓜:这回,是谁把天花板又推高了一截?
股票配资开户多少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